原標題:徐正義攜木雕技藝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,推出本地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——一刀一鑿“刻錄”禹城故事
徐正義(左)和員工直播介紹產(chǎn)品特點
徐正義指導員工雕刻細節(jié)
雕刻作品《大禹治水》
徐正義趕制訂單產(chǎn)品
對棗木坯料進行打磨處理
雕刻鳳凰羽毛
外地客商選購棗木工藝品
□文/圖本報記者楊戈孫芷琪本報通訊員梁民張偉靖
近日,禹城市小藝初品(山東)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手工雕刻室內(nèi),徐正義正專注地用刻刀在棗木坯料上創(chuàng)作,片刻間,鳳凰的羽毛便顯現(xiàn)出來。
這看似簡單的過程,背后是一塊粗糙棗木經(jīng)歷切割、雕刻、打坯、修光等10多道工序的“蛻變”。
今年36歲的徐正義,從小對木頭、石頭感興趣。家里的古玩物件,他總愛拿在手里端詳紋路、琢磨造型。上大學時,他利用課余時間自學雕刻,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一位雕刻木制煙斗的師傅,便跟著練刀法、學技巧,技藝在練習中日漸扎實。
2014年,徐正義放棄外地的工作,回到禹城老家。“做棗木雕刻的手藝人越來越少,咱禹城有這么多棗樹,棗木這么好的材料,不能被埋沒。”于是,他在老家辦起棗木雕刻工作室,把愛好變成了事業(yè)。隨著訂單慢慢多起來,2021年,徐正義成立了小藝初品(山東)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,專注木雕工藝美術。
“機器批量生產(chǎn)快是快,但雕出來的東西沒靈氣,手工雕刻的溫度和細節(jié),是機器替代不了的?!边@是徐正義常掛在嘴邊的話。在他看來,手藝的價值藏在每一道工序里。棗木工藝品從選材到成品,要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道精細工序,每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。
選材是第一道關,徐正義對木料的要求近乎嚴苛:必須是材質(zhì)堅硬、木質(zhì)細膩、木性穩(wěn)定的樹種。尤其是根雕,最好選用被淤泥淹沒、深埋土中的陰沉根木——這類炭化后的木料,雕出的作品能長久保存。在創(chuàng)作中,對于每塊材料,他都會根據(jù)棗木的形狀、顏色和紋理走勢來構思設計,依形而雕,保留材料本身特色,做出別具一格的作品。
“作為一項民間藝術,木雕既要守住傳統(tǒng),也要扎根生活?!毙煺x說,為此,他帶領團隊積極創(chuàng)新:一方面推出鳳凰、九龍獻瑞等吉祥造型的現(xiàn)代審美作品,廣受市場歡迎;另一方面深挖禹城文化,打造含大禹治水、本地革命故事等元素的棗木文創(chuàng),兼具質(zhì)感與地方故事,成為“寶藏文創(chuàng)”。同時,通過淘寶、抖音直播等平臺,把棗木工藝品賣到全國各地。
如今,在徐正義帶動下,公司聚集了30多名雕刻人才。小藝初品的棗木雕刻小到手串、吊墜,大到陳列擺件,已有600多種,每一件都造型典雅、紋理清晰,透著手工雕刻的巧思。公司年銷售額達1000余萬元。2022年,公司被授予“德州市市級非遺工坊”稱號;2023年,徐正義被評為德州市入鄉(xiāng)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百名能人、新時代禹城最美青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