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塊“功名榜”見證東店村“崇文重教”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

家風家訓入戶

東店村全貌
□文/圖本報記者孫芷琪本報通訊員葛巖董甜甜張偉靖
近日,走進梁家鎮(zhèn)東店村,青瓦白墻的農房錯落有致,門前小菜園綠意盎然,議事長廊上老人們遛彎嘮嗑,孩童們追逐嬉戲……一幅村容整潔、鄰里和睦的畫卷徐徐展開。近年來,東店村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,通過立新約、傳家風、重教育,讓文明鄉(xiāng)風浸潤鄉(xiāng)野,為和美鄉(xiāng)村建設注入持久活力。
“一紙村約”立規(guī)矩:從“紙上條款”到“心中準則”
倡導婚事新辦、嫁娶從簡,抵制高額彩禮、奢侈婚禮;喪事簡辦,不搞封建迷信,控制宴席規(guī)?!跂|店村文化廣場的宣傳欄上,紅底黑字的村規(guī)民約格外醒目。
“以前辦婚禮,光彩禮就得十來萬,宴席一桌至少1500元,二三十桌辦下來,花費可大了?!闭f起過去的婚俗,村民王強感慨道。如今,這樣的“排場”在東店村已成歷史。村里專門成立紅白理事會,由老黨員、村民代表組成“監(jiān)督隊”。每逢村里有紅白事,理事會成員主動上門溝通,耐心講解村規(guī)內容,并提供流程指導、場地協(xié)調和人力支持,讓村民在“簡辦”中仍能感受到儀式的溫暖和人情味。
村民王振財對這項服務感觸頗深。去年他兒子結婚,原計劃操辦30桌宴席,僅煙酒預算就達數萬元。紅白理事會獲悉后主動上門,協(xié)商簡化流程。最終婚禮僅設8桌,儀式簡化為“新人致辭、長輩祝福、集體合影”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王振財一算賬,總花費不到3萬元,比原計劃省了近20萬元。
為讓村規(guī)民約“活起來”,村里還修建了村民議事長廊。每當村民之間出現糾紛,東店村黨支部書記王振春便與大家圍坐一起,對照村規(guī)民約逐條商量解決辦法?!耙郧罢l家占了公共用地、垃圾亂堆,總有人扯來扯去沒個準兒;現在對照村約說事兒,誰都服氣?!贝迕穹接窈险f。
“家風家訓”傳美德:從“家庭傳承”到“全村新風”
村民王世兵家里最顯眼的位置,掛著一塊深色木質家訓牌,上面刻著獨立、智慧、擔當等22字家訓。“這11個詞、22個字可不是隨便刻的,是我父親用毛筆寫在紅紙上傳下來的,后來我特意找木匠做成木牌?!蓖跏辣榻B了家訓來歷。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,他的兒子王振波從小養(yǎng)成自主學習的習慣,從村里小學一路考入南京大學攻讀博士,如今在中國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,成為村里小輩們學習的榜樣。
在東店村,家家戶戶都懸掛著一塊精美的家風家訓牌。這些家訓有的是祖輩傳下來的老話,有的是家庭成員共同商量定下的準則,每一條背后都藏著一個溫暖的家庭故事。
村民王克喜夫婦把“誠信做事”當作家訓,教育孩子先學做人再學做事,他們家不僅被村里評為“五美家庭”,還成了村里的“活教材”。村民王世友家的“贍養(yǎng)父母”家訓,更暖了全村人的心。子女為照顧年邁父母,主動放棄外出打工機會,選擇在本地就業(yè)。就連12歲的小孫子也跟著長輩學樣兒,給老人端茶送水、幫忙打掃院子,成了村里人人稱贊的“孝親小榜樣”。
如今,這些家風故事都被展示在村里的文化墻上。王振春說,村里會定期舉辦“家訓故事會”,讓村民上臺分享家風故事,好家訓正慢慢變成全村的文明新風。
“崇文重教”育學風:從“百年傳統(tǒng)”到“時代新貌”
“收到陌生鏈接千萬別點,遭遇詐騙要第一時間報警?!苯?,在東店村文化學堂,大學生志愿者正為村民和學生講解反詐知識。村民王克喜認真記下筆記:“以前光聽說被騙,現在學會怎么防了,這學堂真有用!”
文化學堂的熱鬧,是東店村濃厚學風的縮影。六百多年來村子始終堅守“崇文重教”的傳統(tǒng),明朝初年就開辦私塾,至今已走出7名博士、24名碩士和46名本科生,“博士村”美譽愈發(fā)響亮。
學堂內的“博士風采墻”是最受歡迎的角落。上面整齊陳列著山東大學等高校博士的照片和成長經歷。村民王寧表示,孩子常主動來看并詢問“博士是怎么煉成的”,比家長說教更有說服力。榜上有名的王振波作為常駐講師,每逢節(jié)假日都會返鄉(xiāng)分享學習與人生經驗,帶動文化學堂成為全村汲取知識、豐富精神生活的場所。
從20世紀80年代起,東店村就設立獎學金制度,對考上大學的學生予以獎勵。2021年,村里又在文化廣場宣傳欄上立了一塊“功名榜”,列出所有考上大學、碩士、博士的學子姓名和院校。每當有新人上榜,村干部都會及時更新,并組織村民一起見證這份榮譽?!斑@不僅是一份榮譽,更是一種提醒:無論孩子們走多遠,根永遠在這里。”王振春說,村里將繼續(xù)辦好文化學堂,讓更多孩子從這里走出鄉(xiāng)村,也讓更多文明新風在這里扎根生長。